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风险分级 央行新规致力于打造电子条码安全支付习惯 新规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正文
时间:2025-05-10 14:57:28 来源:网络整理编辑:探索
央行在昨日发布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简称“《规范》”),根据风险防范能力的分级对个人客户的条码支付业务进行限额管理,新规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备受关注的条码(二维码)支付,终于有了明确
央行在昨日发布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简称“《规范》”),风险分级根据风险防范能力的央行于打分级对个人客户的条码支付业务进行限额管理,新规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新规习惯
备受关注的致力造电支付条码(二维码)支付,终于有了明确的条码制度规范。
根据央行规定,安全对于使用动态条码(如手机上实时生成的风险分级条码)进行支付的,风险防范能力根据交易验证方式不同分为A、央行于打B、新规习惯C三级,致力造电支付同一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限额分别为自主约定、条码5000元、安全1000元。风险分级而如果风险防范能力达到D级,央行于打即使用静态条码的新规习惯,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不断普及,以二维码为代表的条码与智能手机结合,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承载和转换数据方式。这种方式被银行业金融机构或非银行支付机构利用后,探索出一种新的支付模式,可将业务从线上扩展到线下支付。由于门槛较低、成本低廉、支付便捷,条码支付受到了商户、消费者和银行、支付机构的青睐。
不过这种支付方式的缺点也比较明显。二维码通过几何图形来记录数据和储存信息,这样的功能可能携带非法链接或代码。如果二维码支付终端缺乏识别与拦截功能,就可能产生安全漏洞和隐患。而二维码本身的可视化特性,在互联网环境下以图形化方式传输,容易受到攻击,容易传播木马、病毒,造成用户资金损失和信息泄露。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蔡洪波指出,很多不法分子就是针对条码防护能力弱、使用环境可控性差这些特点实施诈骗。如静态条码被调换、伪造条码进行欺诈、条码中嵌入木马病毒程序等导致客户个人信息泄露和账户资金被盗用等。
因此,央行此次出台的《规范》,围绕“交易额度管理”等制度设计达到技术安全水平与使用便捷之间的平衡。交易额度的设定一方面可以防止条码支付交易超过其匹配的安全防护能力,另一方面是给予消费者选择权,同时也鼓励银行和支付机构采用更多的验证要素来提升安全水平。
《规范》将条码支付分为付款扫码和收款扫码。“付款扫码”是指付款人通过手机、Pad等移动终端识读收款人展示的条码完成支付的行为,是用户主动扫码付款,俗称“主扫”;“收款扫码”是指收款人通过识读付款人移动终端展示的条码完成收款的行为,是用户被动扫码支付,俗称“被扫”。
由于在此前的试点应用中,条码支付风险乃至用户资金损失多发生于“主扫”,特别是“主扫”静态条码,《规范》以限制静态扫码限额和约束银行、支付机构开展付款扫码服务的具体行为与风控措施并要求他们提供客户权益受损解决机制等具体条款,积极引导付款人“主扫”经过安全加密和设置有效期(一般为一次性条码)的动态条码,将商户的较大金额收款行为也引导到“被扫”上来。
那么静态码支付限额500元,对人们日常的电子支付会不会有影响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日常影响是非常小的。“假如我们买一个烤红薯5块钱,500元够买100个烤红薯了,这并不会影响卖烤红薯大爷的生意。只要他不是将烤红薯都卖给你,那么大爷也不受影响。因为这500元限额是针对用户而言,对商户并无限制,大爷一天卖1000个烤红薯都是妥妥的。”
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合规总监唐凌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在扫码支付的风险案件中静态码占比很高,那每天就限额500元,即便是被骗,投资者损失也可控。如用动态码付款,风险自然少,支付额度就会提升。这也是监管政策的一个良好导向。”
(记者 关婧)
标签:央行|电子条码责任编辑:陈子汉 陈子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真正实现监管“全覆盖、无例外”2025-05-10 14:48
一瓶白酒卖出58600元 天价听花酒究竟“贵”在哪儿2025-05-10 14:11
中消协启动2022年度消费维权年主题调查2025-05-10 13:57
东风柳汽召回部分乘龙H5牵引车2025-05-10 13:51
剑与远征136版本更新解析荒鸦边界奇境探险新增内容与通关技巧全攻略2025-05-10 13:39
3•15在行动|乘龙品牌H5缘何故障不断、维修不止(下) 新机改旧号的疑惑和将过质保期的恐慌2025-05-10 13:13
货拉拉企业版携手一体化家装平台,开启大家居物流服务新时代2025-05-10 12:59
“保健食品大家谈”科普宣传作品征集活动获选作品名单出炉2025-05-10 12:49
三大指数均跌超1% 自动化设备板块领跌2025-05-10 12:48
东易日盛官司缠身,家装行业“寒潮”来袭2025-05-10 12:43
电商平台上“门票代抢”依旧火爆2025-05-10 14:16
存量市场跑马圈地!旧房装修、厨卫改造、门窗换新继续冲刺2025-05-10 14:13
亲人去世 车牌不能继承?厘清车牌过户背后的困惑2025-05-10 14:05
新春走基层|成子村种出“好光景”2025-05-10 14:00
合并,退市!知名车企突传消息2025-05-10 13:34
“1元保”投诉上万条 涉及悟空保、轻松保、360保险等平台2025-05-10 13:11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1年校外教育培训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2025-05-10 13:06
2024春季装修趋势:打造绿色、智能与个性化的居住空间2025-05-10 12:59
山西太原一小区发生爆炸事故2025-05-10 12:56
中消协发布“2021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 “车顶维权”“超前点播”等事件上榜2025-05-10 12:47